有人会说,初中和小学也有考试,与高中相比也为数不少,为什么不能谈“奋斗”二字?显然,两个阶段的目标轻重有别,学习的强度有所不同,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以我之见,高中是由青涩走向社会的过渡期,而每个人又要用高考这一公平的利器决定自己未来的命运,故奋斗是必须尽力去做的一件事情,我的高中,确是一段与考试的奋斗史。我想浅谈这三年来奋斗的经历,并借实例来表达我对考试的一点体会。
最初,考试就展现了可怕的面貌。
历经中考而进入高中的我们,通过的只不过是一次简单至极的测验,没有难度的卷子让大家以为未来无限美好,然而我们的化学老师用一张北京中考卷带给了我们沉重的打击,“俯拾即是”的满分突然遥不可及,我们头一次知道有拼命答也答不完的卷子,有让人做完之后满脸通红并带来怨声的卷子,这次考试让我们明白,永远别轻视对手,永远别高估自己。在这之后,数学常常遇到的110分,初遇理综而错得满目疮痍……都没有让我失去斗志。
然后,考试就出现了变数。
语文是一个大科,相信在初中,它也是很多同学赖以提分的法宝,然而题型的变动让人措手不及。变数在考试中普遍存在,而理数,英语的题型变化与语文相比,实是小巫见大巫。语文答题思路的根深蒂固是用时间和习惯培养出来的,考试时的变化对人的影响极大。以2015年“风采”作文为例,为什么考生的分数都惨不忍睹?因为他们宁肯用时间强化僵化的套路,也不愿考试时自己思考迎接变化,最合适的策略应是以不变应万变。2016年的题较之往年改动更大,可我并未紧张。也许有人说,学了三年的答题套路付之东流,但我却坚定不移地认为,冷静地面对变数,淡定审题做题,才是三年考试应该锻炼的能力。
再向后,我们与考试的关系愈发亲密。
我想,关于应对考试结果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并调整考试的心态,从小学以来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谜题,每一个学生在起落中探索着这个谜题的答案,我亦如此。然而,真正帮助我从容走过迷雾,镇定迎接考试的不是我自己,而恰恰是走进高三以来与考试更密切的接触。这一年的每个周日,老师都坚持让我们考完理综、英语和数学,而语文考试往往将周五的三个晚自习连到一起。听起来,这种模式中包含的考试会带来如山压力,然而,在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之后,我适应了这个节奏,考试已成了一种习惯,当畏之如虎的一件事像一日三餐那样自然时,我们又何必忧心忡忡,紧张焦虑呢?高考,也不过是最后的晚餐罢了,意义重大,却不会丰盛得让人忐忑。
最后的战役,无怨无悔。
从高三走过的同学都能记起,考前的一个月班里都会发生些什么。大家无一例外的紧张,甚至紧张到找不到一个发泄的出口。想飞速提升自己的,往往方法异化得极端,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平静的,却也得不到放松,紧张却又似乎懒散的空气蔓延着。我也是这样,到了复习的后期,在学校忙的几乎不知自己在干什么,而晚上回家之后,看着一堆堆资料,居然学不下去。虽然明知有必做的事,却鬼使神差地不愿去做,就这样到了最后一战。
高考是严厉的,而高考又是仁慈的。高考阅卷不会埋没你的分数,高考题也不像很多模拟题一样漏洞百出,高考题的严密正是我们分之所倚。当答卷铃声响起的那一刻,我进入了平时的状态。考前考中,在家里我像易碎的玻璃,而真正与一道道题目奋战时,我是个战士。答完了,确有遗憾,然而我明白,这已是上天的眷顾,让我发挥到极致,一场考试,但求无怨无悔,我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