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1-01-27分类:高考资讯

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思,比网校为大家搜集整理以下内容。

以逸待劳谓困敌有什么作用?

以逸待劳之计的原文是“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其意就是说,制敌方法不一定要是直接进攻,可以采取疲惫消耗敌人的手段;此计就是在敌人气势正盛之时,采取不直接进攻的战略,而是坚守住自己的阵地,消磨敌人士气,使敌人疲于奔命;同时,审时度势,寻找最有利的战机,从而后发制人,一举破敌。正所谓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以逸待劳之计也是对敌方士气的估量、分析,是古人在两军对垒时对于战机恰到好处的把握。

以逸待劳的意思是什么?这个成语的由来是什么?

以逸待劳这个成语是出自孙子兵法中的,下面就来简单说说吧。

1、出处

以逸待劳,我们来看下它的原文是怎么写的。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什么意思呢,指的是在战争中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养精蓄锐,等待疲乏的敌人来侵犯我军时,给敌军迎头痛击。

以逸待劳不是说要贪图安逸,耍点小聪明,而是一种大智慧。是居高临下看问题的思路,通观全局来判定思考。战场中的以逸待劳,是要先把握对战时机,抢得有利地势位置,然后等我军养精蓄锐充足了,敌军体力消耗了,在加上天时地利人和的基础上,一鼓作气,杀得敌军片甲不留,最终取得胜利的一种策略。

2、典故

故事发生在诸葛亮先生第五次北伐时期。为了准备这次北伐行动,诸葛先生不但进行了两年之久的准备,还特地研制出“木牛”和“流马”粮食运输工具,调动了十万多民众司马懿得知诸葛亮进犯后,就率领大军进行迎击。双方经过几次交战后,在五丈原地区展开对峙之势。诸葛亮先生迫不及待的要与司马懿展开最终决战,但司马懿却坚守城门不出,进行避而不战的策略。

诸葛亮最终还是在北伐途中去世了,为什么会死呢,多半的原因是他不懂得以逸待劳,军中不管大事小事都必须亲自过问,活活把自己给累死了。而司马懿深懂这个道理,就利用这点将诸葛亮活活给拖死了。

3、生活中

生活中有一句话,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勤快妈妈培养懒孩子,懒惰妈妈培养勤快的孩子。

什么意思呢。其实懒妈妈不是真的懒,而是为了培养自己孩子自立自律有责任心的能力!明白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来完成,家庭的任务需要人人分担这个道理,同时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集体,一个社会都需要厘清界限,人人做好自己的事情,需用以逸待劳的智慧来管理。

你家娃还小的时候,就应该让他多动动,多做做,给予他锻炼机会,多些探索,家长不需要怕孩子做的不够好做得差。因为这没什么,尤其是在孩子心智发育阶段,更应该要鼓励他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在正确的时间段做正确的事,充分发挥以逸待劳的思想。

最后想说,该管的时候能管是责任,该说的时候能说是聪明,不该管的时候不管是放手,不该说的时候不说是精明,以逸待劳让我们发扬光大吧!

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思?

以逸待劳----逸:安闲;待:等待;‘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以逸待劳,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原作“以佚待劳”。《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若未可入,则深壁高垒,以逸待劳。”以逸待劳,也是三十六计之一,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近义词:养精蓄锐、用逸待劳反义词:疲于奔命

以上就是关于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思的详细介绍,比网校将继续为大家分享更多精彩内容,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