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高一物理?高一物理高效学习法

发布时间:2022-07-19分类:高一辅导

端正心态,正确的面对高一物理学习。由于先入为主的障碍,许多学生还未入高中就对学习物理失去信心。学生应该明确,高中物理内容与初中大体一样,还是力、热、电、光,只是比初中加深了一点。至于原子物理,一方面内容浅,另一方面在课本中所占比例小,不必害怕和紧张。学生的心理不失去平衡,就会树立能学好物理的信心。

做好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过渡。高一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

物理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很多最基本的认识可以通过自己平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逐渐积累起来,而这些生活中的常识、现象会经常在题目中出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会在你不经意间发挥作用。比如,你仔细体会过坐电梯在加速减速时的压力变化吗?这对你理解失重、超重、失重这些概念很有帮助。你考虑过自行车的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区别吗?你观察过发廊门口的旋转灯柱吗?你尝试过把杯子倒扣在水里观察杯内外水面的变化吗?我觉得物理学习也需要一种感觉,这就是凭经验积累起的直觉。

(1)在更广泛的知识范围和更一般的背景材料中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要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概念和规律,就必须对概念和规律的表述和确立有一定的认识,对各种表达形式(书面和公式)都有明确的认识。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了解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了解它们在物理理论建设中的地位,用它们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复习之前,考生已经对此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应该知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暴露了客观事物的本质,是人类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的结晶。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意义,对其本质和意义的理解分为层次,高中一、二年级的理解水平较低。在审查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提高一个层次。

例如,对电场的理解是一个从静电产生的静电场到改变磁场产生涡旋电场的过程,是一个由低到高逐渐加深的过程。电场强度定义为电场力与电场中电荷的比值。所有的高中教材都应该知道有两个电场:静电产生的电场和随时间变化的磁场产生的电场。电场强度的定义适用于两种电场,是电场强度的统一定义。两种电场的性质不同,即静电场在负电荷处以于正电荷结束,沿电场线下降,因此不可能闭合;改变磁场产生的涡旋电场没有起点,没有终点,没有关闭,没有电视沿电场线着陆。电动势的本质是由非静水动力的移动电荷所完成的工作.电感线圈中的自感电动势和变压器二次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都是由涡旋电场产生的。

(2)概念与法律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例如,除了把握功的定义外,还应从动能定理、泛函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的普适守恒定律和变换定律等角度来理解功的概念,即从能量变换的角度来理解功的概念。在电学和光学领域,我们越来越注重从能量转换的角度来理解工作。

应该知道,物理概念和规律揭示了物理现象的本质,物理规律在物理量之间建立了某种关系。如果物理概念和规律与物理定律、死板的概念或概念和形式分开,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它们。我们应该主要理解法律的概念,并通过概念掌握规则。

(3)对比和类比的物理概念、规律。

例如,动量和动能都描述了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但是动量是一个向量,与动量有关的定律是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能是标量,与动能有关的定律是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泛函关系等。

通过比较和类比,认识和发展了许多概念和规律,这也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例如,类比地建立了描述磁场分布的磁感应线和描述电场分布的电场线的概念。除了物理概念对比的研究外,还有物理规律的对比、物理模型的对比、物理情境的对比、物理过程的对比、问题解决方法的比较等。

很容易混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异同。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准确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

(4)在实践中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

例如,牛顿定律是在粒子中的某一点上说的。根据定律和力、质量、加速度的概念,应该认识到牛顿定律的应用首先要明确哪些对象或哪一组对象是对象。它们需要被看作是粒子。只有当研究对象的粒子清晰时,才能确定质量m,并对物体进行力分析和加速度解。

只有通过实践和应用,我们才能了解我们是否真正理解物理的概念和规律,我们理解什么,我们不理解什么。

问题解决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根据概念和规律,分析了主体的含义,确定了研究对象,分析了客体的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找出了主体的物理情境、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然后建立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求解了方程,得到了最终解,并进行了必要的讨论。

根据物理定律的内容和特点,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应用定律的求解步骤,但是我们不应该严格遵循这些步骤,而应该理解物理定律要求求解步骤来解决问题。具体问题要分析和灵活运用。把物理问题的形式划分为许多“类型”,把“问题解决步骤”应用于某一“类型”问题的实践,不能培养独立灵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