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资料】历史学考研中国现代史

发布时间:2020-01-02分类:考研

  历史学考研中,经常会遇到关于抗日战争的题目,下面是比网校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抗日战争的相关资料,请参考: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寇深祸急的形势面前,国共两党成功地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构成了反侵略战争最后胜利的可靠保证。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映成辉,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尽管这场反侵略战争异常艰苦,尽管在统一战线内部还存在着不少分歧与摩擦,但觉醒的中国人民最终经受住了骇人听闻的打击,历经八年浴血奋战,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二节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一、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与国民党的倒退

  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新的形势下,日本侵华方针出现新的变化,即由过去对国民政府实行的以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方针,改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把战略中心转移到敌后战场,对敌后解放区加"扫荡",大力培植伪军和伪政权,以确保其占领区,达到"以华制华"的目的。

  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在日寇的政治诱降下,汪精卫等于1938年12月叛国投敌。1939年12月,日汪签订《日支新关系调整纲要》。1940年3月,在日本政府的直接授意下,汪精卫在南京正式拼凑了一个全国性的伪"国民政府"。同年11月,日本与汪伪政府签定《中日基本关系条约》。日、汪、伪满同时还签署了《中日满共同宣言》。日本政府据此宣布正式承认汪伪政府。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敌,表明国民党内部的公开分裂。

  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随着抗战格局的新变化,国民党对其政策也进行了调整。1939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是其政策变化的重要标志。这次全会的中心议题是决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会后,国民党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秘密的防共限共的文件。五届五中全会还决定设立党政军一体化的国防最高委员会,由蒋介石任委员长,以强化法西斯独裁统治。

  二、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

  南岳军事会议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1938年11月在湖南召开了南岳军事会议。重新部署了军事力量。会议重申继续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方针,采取转守为攻,牵制和消耗敌人的战术,粉碎日"以华制华"的阴谋。会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了《第二期作战指导方针》。

  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为配合对国民党的政治诱降,日军在正面战场上对华南和华中地区实行有限的局部进攻,以施加军事压力。为此,1939年至1940年,国民党军队先后在华中、华南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组织了南昌战役、随(县)枣(阳)战役、第一次长沙战役、桂南战役、枣(阳)宜(昌)战役等。基本上阻止了日军的进攻,保持了战线相对稳定和战略相持态势,牵制了日军兵力,配合了敌后战场的作战。但与此同时,国民党在战略上实行了全盘收缩,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

  三、敌后战场的巩固与扩大

  华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斗争相持阶段到来后,日军进攻重点转向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加强了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扫荡",而华北抗日根据地则是日军进攻的重点。华北军民根据中共中央制定的"巩固华北"的方针,坚持长时间、连续反"扫荡"斗争,并取得重大胜利。1940年8月至12月,八路军为打破敌人的"囚笼"政策,制止投降、妥协逆流,发动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对增强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念,克服当时的投降危险,争取时局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华中、华南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斗争在华中战场,新四军各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华中”和“东进北上”的指示,先后实行了向敌后的战略展开。随着华中敌后战场的扩大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深入发展,到1940年底,新四军已发展到10万人,先后创建了苏南、苏北、苏中、皖南、皖中、皖东北,豫皖苏、豫鄂等抗日根据地,使华北、华中敌后战场连成一片。在华南也有快速的发展,到1939年春,曾生率领的东江纵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了以淡水为中心的东江抗日根据地; 1940年底,冯白驹领导的琼崖抗日独立游击纵队,在海南岛地区创建了琼崖抗日根据地。

  四、摩擦与反摩擦斗争

  国民党的反共摩擦事件五届五中全会后,国民党一方面对日军实施有限连续攻势的抵抗,另方面则积极地在各地从事反共摩擦活动。从1939年冬开始,国民党顽固势力先后向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根据地进攻,制造了山东博山、河北深县、湖南平江和河南确山等地的流血事件。1939年1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六中全会,进一步确定由"政治限共"到"军事限共"的方针。随后阎锡山即在山西制造了"十二月事变"(晋西事变)。与此同时,国民党胡宗南部在陕甘宁、朱怀冰部在太行山区也对解放区大举进攻。在坚持团结抗战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针锋相对,领导解放区军民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

  皖南事变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又制造了另一次反共事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共两党团结抗战的局面出现了严重危机,几乎陷于破裂。事变发生后,由于中共中央对国民党顽固派采取了政治上全面进攻、军事上取守势的正确方针,结果既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反共高潮,又维持了国共两党团结抗战的局面。

  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为了同 国民党顽固派作斗争,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团结抗战,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对顽固派的斗争,必须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最大限度地争取和团结了一切可能团结的抗日力量,有效地维护了全民族团结抗日。

  共产党新民主义革命理论的发展国民党顽固派在军事上发动制造摩擦的同时,也在思想理论上加紧反共。他们打着"三民主义"的旗号,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论调,声称"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共产党应该取消。为了粉碎国民党在政治思想战线上的进攻,向全国人民阐明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的基本见解,1939年和1940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阐明了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论证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客观进程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实现社会主义前途的最后结果;提出了新民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驳斥了利用"三民主义" 反对共产主义的谬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学说,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五、宪政运动的开展与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国民党不断加强一党专政、压制民主,引起各民主党派不满与失望,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联合起来,以1939年9月召开的一届四次国民参政会为契机,发动了一场要求国民党结束党治,实行民主宪政的运动。重庆、成都、桂林等地先后组织起宪政座谈会和宪政促进会。中共中央也向全党发出了关于宪政运动的指示,提出了对宪政运动的立场和实行办法,延安与其它解放区还先后成立了各界宪政促进会。但由于国民党顽固坚持一党专政,缺乏宪政诚意,宪政运动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积极开展宪政运动的同时,各民主党派为求得意见的一致和行动的团结,于1939年10月在重庆发起组织了"统一建国同志会"。皖南事变后,为反对国民党的高压政策,加强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增强抗战力量,调解国共关系,1941年3月,"统一建国同志会"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并发表了《成立宣言》和《对时局主张纲领》。从性质上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为国内在政治上一向抱有民主思想各党派一初步结合"。它的成立,标志着抗日民主力量的增长,成为介于国共两党之间的、影响和力量最大的中间党派的政治团体。

  以上就是关于抗日战争资料的分享,更多与历史学考研中国现代史有关的内容,请继续关注比网校,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