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命运的决战:两种中国命运的决战

发布时间:2017-07-29分类:考研

  考研冲刺专业课复习知识点很多,大家要注意系统化、专题化,把相关知识点整合联系起来,把握重点。比网校在线分享历史学考研笔记——中国现代史部分。下面来看知识点:两种中国命运的决战

两种中国命运的决战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的政策,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大决战。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被迫自卫抗击,保卫自己的权利。尽管双方在武器装备上以及经济上是悬殊的,但民心的向背却决定了一切。国民党一时的强大最终没有能够改变历史庄严的节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第一节 内战独裁与和平民主的抉择

  一、战后时局与国共两党的方针

  战后国际国内形势新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是国际和平、民主力量得到很大的发展;另方面是美国的垄断资本得到了极大的膨胀,美国成了世界各种反动力量的中心。战后国内形势的主要特点是:一方面是人民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另方面是美蒋勾结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内战成为国内的主要危险。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大决战。

  国民党的方针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内战、卖国的反动政策。在军事上,垄断接收权,抢夺战略要地,加紧内战部署;在经济上,利用接收敌伪财产的机会,搜刮民脂民膏,聚敛了大量的财富,使得中国官僚资本空前膨胀。

  共产党的方针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1945年 8月,毛泽东作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讲话,提出了中共关于争取和平发展与准备革命战争的方针。8月25日,中共中央又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作为和平建国的总方针。中共关于争取和平民主的基本方针,是一个不放弃和平努力,又对敢于来犯之敌实行武装自卫的方针。

  二、重庆谈判和停战谈判

  重庆谈判 蒋介石为了争取时间,准备内战和欺骗国内外舆论,利用广大民众迫切要求和平的愿望,于1945年8月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是"。中共中央清醒地认识到蒋介石和谈的虚伪性,但为了尽一切可能避免内战,争取国内和平,揭露国民党的和平骗局,教育广大民众,取得国内外舆论的同情,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定了《双十协定》。重庆谈判及《双十协定》的签订,表明了中共对和平的诚意,取得了国内外舆论和中间阶层的广泛同情,政治上争得了主动。但解放区政权问题与军队问题的悬而未决,为以后的分裂内战埋下了伏笔。

  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局部进攻在重庆谈判的同时,国民党不断发动对中共解放区的军事行动,试图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来迫中共就范。对于蒋介石这种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中共针锋相对,进行了保卫解放区的自卫反击战,先后取得张家口战役、上党战役、邯郸战役的胜利,共歼敌10万余人,给进犯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以沉重的打击,有力地配合了中共代表团在重庆的谈判斗争。

  停战谈判 蒋介石的内战政策激起了国内外舆论的强烈谴责。美国政府被迫调整对华策略。1945年12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对华政策声明,表示赞成"召开全国主要政党代表的国民会议",并任命马歇尔为总统特使赴华调处国共关系。虽然美国扶助蒋介石的基本政策没有改变,但策略上由公开扶蒋反共改为所谓"中立"和"调停"国共纠纷的变化,对于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是有利的。由于国民党政府全面内战的准备尚未就绪,被迫于1946年1月10日与中共代表签订了停战协定,双方颁发了于13日午夜生效的停战令。

  三、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成就

  政治协商会议 在停战令公布的同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青年党、民盟、社会贤达五方代表,实际代表当时中国政坛上左、中、右三种力量。在会议中,中共力争实现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并卓有成效地争取了民盟等民主力量的团结合作,经过22天的斗争,会议通过了政府改组案、施政纲领案、军事问题案、国民大会案、宪法草案案。这五项协议在不同程度上贯彻了民主的原则,实际上否定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制度和内战政策。

  国民党撕毁政协决议国民党虽然在《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上签了字,但毫无诚意,利用种种手段加以破坏。国民党特务在重庆先后制造了"沧白堂事件"和"较场口事件"。此后,全国又陆续发生了多起反共事件。尤其严重的是,1946年3月在重庆召开的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通过了推翻政协宪草中各项民主原则的决议及其他多项反共决议。4月1日,蒋介石又在国民参政会四届二次会议上的报告中,撕毁东北停战协议,并声称政协决议对他没有任何约束力。国民党不仅顽固坚持法西斯的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并且准备发动内战,以武力维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全面内战已成一触即发之势。

  四、国统区反内战运动的兴起

  各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抗战胜利后,在中国两种命运、两种前途激烈较量的过程中,中国民主同盟和新成立的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积极开展活动,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成为战后国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建什么国的问题上,各民主党派的左翼积极拥护中共的建国主张,而右翼分子则主张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推行一条既不同于国民党又不同于共产党的中间路线。

  国统区反内战运动的发展国民党的内战政策,激起了国统区人民的极大愤怒和不满,反内战运动不断高涨。1945年12月1日,昆明国民党当局武装镇压并屠杀殴打罢课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接着,全国各地都爆发了为援助昆明学生的游行示威,一个以学生运动为主的反内战运动在全国蓬勃展开。

  五、国民党加紧内战部署与中共的准备

  国民党加紧内战部署抗战刚结束,国民党政府就加紧准备内战,做全国性的军事部署。它一方面将远在大后方的军队调往内地以抢夺胜利果实,一方面布置军队抢夺战略要地,以挑动内战。在此过程中,蒋介石得到了美国政府经济、军事上的极大帮助。从1945年下半年到1946上半年,蒋介石依靠美国的经济、军事援助做好了全面内战准备。

  共产党自卫战争的准备面对全面内战的威胁,中国共产党一方面通过谈判尽力争取和平,另一方面为防不测而采取种种有力措施积极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首先,从组织上调整和建立了各地战略区的领导机构,加强党的领导;其次,调整战略部署,制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并发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再次,在各解放区开展整军练兵、发展生产、减租减息运动,巩固和扩大解放区。

  第二节 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一、全面内战的爆发

  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国民党在完成内战部署之后,于1946年6月26日,不顾来自各方的和平呼声,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战争开始时,国民党在军事上和经济力量上都占有优势,处于战略进攻地位;而中共方面在力量对比上则处于劣势,战略上处于防御地位。

  共产党战胜国民党进攻的方针面对国民党的大举进攻,中共对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和估计。1946年7月至10月,毛泽东写了《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等指示,规定了战胜国民党的政治、经济方针和军事原则。在政治上,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在经济上,一切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民兼顾,以立于不败之地;在军事上,确立了积极防御,后发制人的战略方针,规定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保守城市或地方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二、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从1946年6月到次年2月,蒋介石以其全部正规军的80%的兵力,向各个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10月11,国民党军队攻占张家口,标志其全面进攻达到顶峰。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解放区军民依照中共中央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实行内线作战,先后在中原、华中、华东、华北以及东北战场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共歼敌71万余人,使蒋介石用于内战的兵力损失了1/3。国民党军队陷于被动,不得不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三、"制宪国大"的召开与国共关系的彻底破裂

  "制宪国"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蒋介石被一些表面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顾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反对,公然违反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下令召开国民大会。11月15日,国民大会在南京正式开幕。会议所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虽然在形式上规定有一些"自由"、"民主"的条款,但其实质仍然是"人民无权,独夫集权"。

  国共和谈之门完全关闭全面内战爆发后,国共和谈之门还未完全关闭。但蒋介石自恃军事实力的强大,因而在谈判中态度强硬,使谈判陷入僵局。1946年8月,马歇尔、司徒雷登发表联合声明,宣布调处失败。1947年3月,国民党封闭了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公开机关,强迫共产党驻南京、上海、重庆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撤返延安。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四、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及失败

  在全面进攻失败后,蒋介石又采取了新的战略战术,从1947年3月起,调集重兵对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在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和西北野战军主动放弃延安,转战陕北,巧妙与敌周旋,先后取得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战役的胜利。8月,又取得沙家店战役的胜利,扭转了陕北战局,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在山东,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接连打退了国民党军队发动的三次攻势,基本上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此后,人民解放军即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五、国统区的危机与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国统区的危机 国民党召开国大,制定了宪法之后,蒋介石表示要"改组"政府,容纳所谓的"民主党派"和"社会贤达",为实行"宪政"进行准备。但国民党欺骗性的改组政府,即遭到了中共、各民主党派及国民党内民主人士的反对,使其在政治上更加孤立。与此同时,国民党在经济上也一筹莫展,危机重重。蒋介石集团为坚持独裁内战,不惜以出卖国家主权换取大量美援。在1946年3月至次年12月间,蒋介石政府先后与美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最突出的是1946年11月签定的《中美商约》。这些条约不仅使国统区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而且加剧了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加之抗战胜利国民党接收日伪财产时,将很大一部分变为四大家族控制的官僚资本,更造成了国民党财政经济的进一步危机。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财政金融破产、严重的通货膨胀、民族工商业大量倒闭、农村经济凋敝、人民生活日益贫困化。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随着国民党军事的失败,政治、经济危机的日益严重,促使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日益高涨起来。以1946年冬上海摊贩斗争和北平学生抗议美军暴行为起始,国统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卖国、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民主运动。这个运动逐渐向全国发展,到1946年5月达到高潮。国统区内以学生运动为主体的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形成了与人民解放军武装反对国民党进犯的第一条战线相呼应的第二条战线,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作战,使蒋介石陷于全民包围之中。

  第三节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一、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共中央决定解放战争第二年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为了完成这个战略设想,1947年7月,中共中央制订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作战方针。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自鲁西南强渡黄河,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与此同时,陈赓、谢富治率领的太岳兵团,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也分别挺进豫西和鲁皖豫地区。到10月底,三支大军基本上完成了在中原的战略展开,并于12月底在豫南遂平、西平地区会师,鄂豫皖、豫皖苏和豫西三个新解放区连成一片,从根本上撼动了国民党的统治。

  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解放区的不断扩大,广泛、深入地开展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成为当时最紧迫的任务。1947年9月,在刘少奇主持下,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土改运动的发展,并为在全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提供了一个战斗纲领。此后,各解放区迅速地掀起了一个空前的土地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不但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参战的积极性。

  三、中共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和政策

  在人民解放军转入全面反攻并取得巨大胜利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共中央于1947年12月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重要会议,即"十二月会议"。会议讨论和通过了毛泽东在会上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报告提出了党在新的形势下军事、土改、政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行动纲领和政策。这次会议为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在政治上、思想上和政策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四、国民党的"戡乱总动员"和"行宪国大"的召开

  国民党的"戡乱总动员" 为挽救不断恶化的政治、军事危局,维持一党专政的政治统治, 1947年7月,国民党当局提出了"戡乱总动员"的"紧急措施",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实施办法。在"戡乱总动员"之下,实行所谓"总体战",即"军事、政治、经济三位一","以军事力量掩护政治,以政治、经济力量配合军事",以求新的突破。但国民党的"戡乱总动员"不仅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而且也未能产生实际效果。

  "行宪国大"的召开 "制宪国大"后,蒋介石为使其统治合法化,不顾来自各方面的反对,于 1948年3月在南京召开了"行宪国大",这次大会除了选举正副总统之外,并无任何实际内容。5月20日,蒋介石、李宗仁宣布就职,南京"国民政府"改称"中华民国政府"。

  五、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扩大

  1948年春,局势日趋明朗,国民党政权的末日已为时不远,筹建全国人民政权的条件已经具备。4月30日,中共中央发表纪念"五一"口号,提出召开新的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口号立即得到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5月5日,民主党派领导人和著名民主人士通电全国,表示拥护中共关于筹备召开新政协的倡议。从8月起,他们陆续离开香港等地,进入解放区,同共产党一道进行新政协的筹备工作,开始了建立新中国的准备。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战略决战

  决战时机的成熟经过两年的作战,人民解放军愈战愈强,不仅总兵力增多,而且军政素质和战术技术水平大为提高;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使后方更加巩固;各主要解放区相继联成一片,可作战略上的直接支援。与此相反,国民党军队数量显著下降;战略上已被迫"全面防御"转为"重点防御",被牵制分割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和东北五个战场上的少数城市;加之国统区的政治经济危机日益严重,国民党政权已经摇摇欲坠。战局的发展表明,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三大战役的胜利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共组织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历时4个月零19天,歼敌154万余人,其规模之大,歼敌之多,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解放了东北全境、华北绝大部分地区和长江下游的江北广大地区,为人民解放军南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作战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二、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全面崩溃

  南京国民政府宣布"戡乱"以来,不仅在军事上丧师失地、政治上危机四伏,而且使国统区工商业不振,农村凋敝,人民穷困,财政经济陷入崩溃的绝境。为挽救财政经济的困境,1948年8月,蒋介石颁发了《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以图靠政治力量与警察手段来完成币制改革和物价稳定。但事与愿违,由于金元券信誉大跌,民怨沸腾,社会骚动,"币制改革"彻底破产,国统区财政经济也随之全面崩溃。

  三、将革命进行到底

  蒋介石的"引退"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统治面临崩溃的局面。为了保存残余力量,取得喘息时间,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文告,提出在保存其宪法、法统以及保留军队等5项条件下,愿意与中共进行和平谈判,其核心仍然是要继续维持国民党的统治权。1月14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于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揭露和批判了蒋介石"和平"建议的虚伪性和反动性,同时表示为了更快地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轻人民的痛苦,中共愿意在中共提出的八项条件基础上,与国民党政府或其他任何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进行和谈。毛泽东的声明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给蒋介石的假和平阴谋以致命打击。1月21日,蒋介石被迫宣告"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 总统职权。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1949年3月,中共在河北省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上,毛泽东作了重要报告,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向前发展和夺取全国胜利以后党的基本任务、基本政策等一系列问题。全会着重讨论和通过了毛泽东的报告。会议为迎接全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思想上、组织上和政策上进行了准备。

  北平和谈 李宗仁就任"代总统"后,声称愿意以中共的8项条件为基础进行谈判。但实际上国民党政府依然按照蒋介石的计划行事。4月1日,中共派出周恩来等为代表,同国民党代表张治中等在北平进行谈判。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拟定了以中共提出的8项条件为基础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这个协定到预定4月20日签字的时候,被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在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第二天,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分三路强渡长江,一举摧毁了国民党军队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千里防线。23日,南京获得解放,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宣告覆灭。此后,人民解放军分路南进,先后解放了上海、杭州、南昌、九江、武汉等120余座城市,歼敌40万余人。到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全部歼灭了中国大陆上的国民党军队,解放了除西藏外全部中国大陆。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毛泽东发表《论人民主专政》国民党政权的丧钟敲响之际,中国共产党为接管全国政权加紧进行各项准备工作。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主专政》一文,对即将成立的中华民人共和国的政权性质、前途以及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新中国的对内外政策等重大问题作了明确阐述。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是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指导思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出席会议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海外华侨的代表。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共同纲领》是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重要文献,是中国人民的大宪章。会议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选举了由56人组成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规定了国旗、国徽、国歌,确定北京为首都。会议还通过了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定。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正副主席和委员宣布就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会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的施政纲领。同日下午3时,首都30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集会,隆重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