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际企业理论:企业国际化过程的连续模式理论

发布时间:2017-07-25分类:注册会计师考试

《公司战略》基础考点:企业国际化过程的连续模式理论

  【比网校小编】现阶段进入注会基础备考期,是全面梳理考点的宝贵时期,我们一起来学《公司战略》基础考点:企业国际化过程的连续模式理论。

  【内容导航】:

  1.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

  2.出口行为论

  【所属章节】:

  本知识点属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第三章战略选择第四节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内容。

  【知识点】:企业国际化过程的连续模式理论

  企业国际化在目标市场的选择上按照环境距离(这里的环境距离指一国与另一国在地理、文化、心理、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综合差距)由近及远的顺序。在进入方式的选择上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被称为企业国际化过程的连续模式。主要理论包括国际化阶段理论(UPPSALA模型)和出口行为论。

  1.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UPPSALA模型)。

  (1)UPPSALA模型的含义。

  传统企业国际化理论的代表――UPPSALA模型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逐渐积累知识、增加投资、缓慢发展的过程。该过程有以下两个典型特点。

  ①企业在进入方式上,按照间接出口――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海外生产的顺序进行。

  ②在目标市场的选择中,按照邻国市场――地理位置较远市场的顺序来进行。

  UPPSALA学派认为,每一个国际化步骤都不能被视为相互独立的阶段,分析对象是国际化的连续全过程。企业国际化阶段论实质是企业行为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该学派认为,企业国际化的过程是企业渐进地获得、认识和利用国际市场和经营知识的过程,强调“干中学”,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提出后,得到许多实证研究的支持,直至今天仍被许多研究作为理论基础。

  (2)UPPSALA模型的产生和发展。

  1975年,约翰森(Johanson)和瓦伦(Vahlne)通过对瑞典四家制造企业调研后发现,这些企业的海外经营都遵循了偶尔出口活动――通过海外代理商出口――建立海外销售机构――海外生产这样一个逐步升级的顺序。为了更好地解释和说明这一现象,约翰森和瓦伦建立了一个动态模型,即UPPSALA模型。其基本假设是国外市场知识的缺乏是阻碍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因素。

  模型的关键变量包括市场知识、市场投入、投资决策和经营活动。该模型由市场知识开始,市场知识影响投资决策,投资决策又决定经营活动,经营活动在使企业获得市场知识的同时,降低了可感知的市场风险,增加了对国外市场的投入。这是一个不断获取知识、降低风险、增加投入的循环往复过程。

  (3)对UPPSALA模型的不同看法。

  自20世纪80年来以来,UPPSALA模型遭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Millington等人认为,在国际化早期,企业由于缺乏经验,其国际化也许会表现出缓慢而逐渐发展的特点。随着企业国际化经验的积累,在战略分析和信息搜索的基础上,战略计划系统就会发挥重大作用,因而使企业国际化完全有可能超越传统理论提出的阶段顺序而发生跳跃。企业国际化在选择目标市场时可能首先选择那些发展潜力较大的国家而不必非要从周边国家或环境距离较近的国家起步。

  还有人认为,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对中小企业的解释力比较强,但对于大型多元企业而言,由于它们的风险抵抗能力高,所以国际化的阶段性渐进并不明显。此外,该理论对“市场寻求型”的公司比较适用,而对“资源寻求型”、“效率寻求型”、“现成资产寻求型”的公司的适用性比较差。

  2.出口行为论。

  1977年,Bilkey和Tesar通过对423家中、小型制造企业的出口发展活动研究后认为,企业的出口活动可以根据管理者对海外市场的兴趣划分为六个阶段,即对出口毫无兴趣、接受海外订单、企业积极寻求出口的可能性、开始向邻近国家出口、成为有经验的出口商、努力开拓心理距离与地理位置较远的出口市场。

  与UPPSALA模型相同,出口行为论的主要概念也是“知识和经验”,也就认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但是不同之处在于,出口行为论是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得到的统计结果,而不是纯粹的逻辑演绎,因此与现实更接近,更具有操作性。出口行为论的缺点是只是企业出口阶段的描述性分析,还不能解释企业整个国际化经营的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