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理学院图书馆:四川文理学院图书馆概况

发布时间:2017-07-25分类:高考资讯

  现如今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的年代,而大学图书馆正是集合最新知识和信息的宝库。大学图书馆既是大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殿堂。大学生不仅可以在图书馆中阅读专业课程所需要的相关书籍,还能了解自己兴趣所致的内容,同时大学图书馆还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场所。

  此外,图书馆还代表着一个学校的面貌。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前沿阵地,是大学校园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比网校在线高考网特别整理《四川文理学院图书馆概况》,希望对进入四川文理学院学习的学生有所帮助!

  所在地四川达州

  联系电话:0818-2790027 2760947

  通讯地址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塔石路中段519号

  邮政编码635000

  官网主页:http://lib.sasu.cn/

  四川文理学院图书馆概况:

  四川文理学院位于川东门户达州市,办学历史最早可溯及创建于清末的龙山书院。1976年开始举办高等教育,时称达县师范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纳入国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行列,更名为达县师范专科学校,2006年升本定名为四川文理学院,是目前川东地区惟一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图书馆始建于1976年,由原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馆名—“图书大楼”。

  图书馆现分设读者服务部、信息查询与利用教研室、文献建设部和办公室;有在编职工25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8人。图书馆专业队伍结构较为合理,基本涵盖了学校各学科专业,能够胜任我馆文献资源建设、科学管理和高层次读者服务等工作的需求。

  图书馆现有馆舍面积1.3万平方米,阅览座位2511个;图书馆坚持每天16小时(即7:00-23:00)的不间断开放,周开放112小时,电子文献资源全天候24小时在线可用。

  图书馆始终坚持 “质量兴馆、科研强馆、人才立馆、特色名馆”的办馆理念和“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服务宗旨,科学打造文献资源丰富、自主借阅便捷的优美学习环境,全面推行“藏、借、阅、查、咨、管”一体化开放式服务管理模式,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为读者服务的学习研究中心,成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图书馆建设着力培育的特色是,紧密结合学校教学科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整合图书馆资源,在为教学科研服务与需求的结合上,在学科专业、校友文献、地方文化资源建设与利用等方面逐步形成优势和特色。

  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文献129万余册,电子文献30534GB;有中外文纸质报刊1460余种;藏有《四库全书》、《中国野史集成》、《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古今丛书;有《大公报》、《晨报》、《民国日报》等大型报刊影印件;有《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比网校多媒体学习库》、《库克数字音乐图书馆》等数字资源15个;建有《四川文理学院数字图书馆》、《川陕苏区文献研究数据库》等特色文献资源;与国家图书馆、CALIS、CASHL等信息机构建立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关系,已初步建成了能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基本需要的三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图书馆现有计算机200余台,引进了“图腾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 建有标准规范的馆藏书目数据库,实现了采编、流通、阅览及行政办公系统自动化管理。图书馆网络环境实现了千兆接入校园主干网,百兆连接各业务部门及桌面,为信息交流提供了充足的数据吞吐能力;建有电子阅览室2个,为读者利用馆藏与网络信息资源提供了便捷、舒适的学习环境;在新、老校区构建了跨校区的统一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建立了“集中管理,分布运行”的服务体制与运行机制,实现了新老校区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管理一体化与文献信息资源的共知共享。

  图书馆积极拓展信息用户教育、学科馆员服务、文献推送服务、网络荐书窗口、用户信息交流平台等服务项目,在对本校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积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图书馆工作已开始从被动转向主动,从简单事务性转向深层次、学术性,从传统、单一方式转向信息化、网络化。

  1995年图书馆被四川省教育委员会评为“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图书馆”,1999年被四川省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教委党组评为“优秀党支部”,2004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普通高校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优秀图书馆”,2013年被四川省高校图工委评为“四川省高等学校优秀图书馆”。历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参编著作17部,3项研究课题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22项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

  “十三五”期间,图书馆将以锐意改革,务实创新的精神风貌,整体推进和优化图书馆人才资源、文献资源和设施资源建设,努力创建馆舍布局合理、文献配置恰当、员工素质优良、管理工作科学、服务功能完善、阅览环境优美的学习研究中心,努力成为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努力成为川东地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和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的文献信息中心,为学校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相关文章